游山玩水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1007  4  10
  • 楼主 星空物语xx 名动江湖

    春夏之交的雨最是润泽,山林被浇灌得水汽氤氲,很适合竹子生长。

    那些喝饱了水的小胖笋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迅速长成高高瘦瘦的模样。它们的长势是那样快:“清明一尺,谷雨一丈”。如果闭上双眼仔细聆听,或许还能抓住它们“哔哔啵啵”拔节的声音。

    到立夏时分,整片竹林都已经舒展开来,在风中轻晃摇曳。人穿行在簌簌的竹声中,思绪似乎能上接远古,听见风里来自祖先的叮咛。

    在那些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先民们总是和竹林紧紧依偎着:竹竿可以筑房,竹笋可以果腹,竹条可以弯转成榻,编织成篮,雕镂成器。

    若是削竹为箭,可以放开拳脚,猎取更多的食材,安身立命;若是伐竹为桥,可以迈开步子,踏足更远的土地,开辟山河。

    在竹子的应用中最值得一提的成就,关乎一种更高水平的需求。当小日子踏踏实实地过起来时,先民们开始思考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庇荫子孙。

    于是循着鸟儿的足迹,人们创造了文字,然后截竹制笔,裁竹为片,把文字书写在竹片上,称之为“简”,用绳子将简串在一起,就有了“书”“册”。

    竹简书册比金石钟鼎更便于运输,又比古埃及的莎草纸更耐保存,祖先们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才确定了这样一种载体,把他们的天地之道、人间至理、箴言劝诫──刻录,并且代代相传。

    从此以后,无论是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还是民生疾苦的社会细节,都被精心地记录下来,传扬开去。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声势浩大地向更宽广的九州席卷。庞大的民族文化有了一条清晰的传承脉络。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文字乃至文化像一江春水汩汩流动,兼收并蓄,包容百川,持续不断地给下游的子民输送着精神的力量,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通过那些经年不腐的竹简,感受古中国文字和思想的力量。正是这些层层叠叠的竹片木牍,为华夏儿女铺下了通往巨人肩膀的台阶。

    有文字,就有文学;有文学,就一定有文人。如果要勾描中国文人的形象,我总是能想象出一个左手持卷,右手执笔的瘦弱书生,他挺拔地站在滚滚红尘中,微微扬起下颚,把不屈的眼神投向远方,一任清风卷起衣袂。这样的形象竟然和竿竿翠修有一种微妙的神似。有时我们会恍然感到,竹子本身就是一位身着青衫的雅士,潇洒恣意地负手而立,就把生而有节、虚怀若谷、宠辱不惊的东方品格都写在了那里。

    所以中国文人很喜欢种竹在院,好像只要窗畔有竹子静静伫立,就能听见贤者的教诲声声入耳。刘克庄曾写自己“借居未定先栽竹”,大抵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向往。中国文人在竹子身上发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品质,也发现了自我。到现在,我们已经难以尽数竹子被中国赋予的各种品质了。但只要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人,见到竹子就总能感受到清幽雅静,感受到与世无争,感受到内心的平和安逸。这种审美体验是举国相通的,它是祖先们一起追逐猛兽时已经结下的默契,是我们独有的沟通方式。

    2023年05月10日 16:25:34
    引用| 举报
查看剩余4条回复
4

取消

                  支持jpg,gif,png格式,可以添加5张图片,您已经添加了0个。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好友 QQ空间 腾讯微博 微信 人人网

取消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