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关中平原城市群如何建设? 国家发改委给陕西、西安布置了这些任务

华商网-华商报 @ 2022-07-23 06:41:25

  7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全文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围绕优化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进公共服务开放共享,明确了9方面29项重点任务。

  具体到陕西,《实施方案》增加了培育发展西安都市圈的内容,明确将以西安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牵引,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予以充分体现。

  >>范围 关中5市及杨凌、商洛4区县被纳入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是2018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实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国“3+8”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市,杨凌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被纳入规划范围。

  >>目标

  到2025年 地级城市高铁全覆盖

  到202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西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实现地级城市高铁全覆盖,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创新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间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下降6%,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中欧班列(西安)货运量稳步增长,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协同治理效能和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进展 城镇人口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陕西、山西、甘肃三省联合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城市群发展进程加快、动能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空间格局逐步优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西咸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宝鸡、运城、天水等节点城市加快发展,2020年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较2016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构建,高速公路网总规模超过4100公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能源产业加快转型,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稳步发展。绿色发展初见成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扎实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向西开放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超14%,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质量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问题 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

  主要是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创新优势发挥不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开放程度不够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

  >>看看这些内容 哪些与你有关?

  培育发展西安都市圈

  《实施方案》提出,要落实构建“一圈一轴三带”总体格局的要求,依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轴带上节点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群空间发展凝聚力。在原先规划设定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做强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基础上,增加了培育发展西安都市圈的内容。

  具体内容为:发挥西安中心城区引领作用,深入推进西安和咸阳相向一体化发展,提升富平—阎良、临渭—华州、耀州、杨凌—武功—周至、乾县—礼泉等外围组团功能,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因地制宜推动市政、能源等基础设施对接联网,促进西安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布局。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支持西安牵头建立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完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

  其他市县的空间格局定位

  推动宝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推动商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依托秦岭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城市。

  提高渭南—运城—临汾、宝鸡—天水—平凉、铜川—庆阳联通程度和协作水平。

  高质量推进富平、三原、岐山等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发展,促进彬州—旬邑—长武—泾川、韩城—河津—万荣跨区域协同发展。

  有序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

  与2018年的规划不同,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实施方案》中位列产业发展之前,明确聚焦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高质量建成运输大通道,促进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融合,优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提高城市群快速通达水平。

  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提到的一些重点工程,有的已顺利建成完工,如对外运输大通道银川—西安高铁,畅通城市群内快速交通网络的西安北—咸阳机场城际铁路。有的已经开始建设,如西安—延安—包头、西安—安康—重庆、西安—武汉等高速铁路已经开始建设。国家高速公路方面,坪坎—汉中、宝鸡—坪坎、湫坡头(陕甘界)—旬邑、合阳—铜川、蒲城—黄龙等建成,今年开始已启动京昆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民航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开始实施。

  《实施方案》再次明确了一些重点项目、重大工程:

  协同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安康、西安至十堰等高铁建设,加快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前期工作。有序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推进西安地铁三期工程实施。

  优化城际公路网。加快推进G5蒲城至涝峪工程建设,启动实施G70西安至永寿交通繁忙路段扩能改造,适时启动一批国省道建设项目。

  完善机场网络布局。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建设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航空枢纽。推动新建宝鸡机场前期工作。提升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功能。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港务区为依托,强化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宝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渭南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西安、宝鸡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

  用秦创原打造城市群发展的科技引擎

  在2018年的规划中,主要布局了产业体系,没有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实施方案》更加明确了各个区域的发力点。在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方面聚焦推动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方案》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给予充分体现。

  《实施方案》明确,以高水平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打造带动城市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引导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在天水、平凉、临汾、运城等建设“创新飞地”“人才飞地”。发挥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西安科技大市场带动作用。

  以西安、宝鸡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油气钻采装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发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优势,推进大型运输机系列化研制生产,大力发展卫星应用和高分应用,壮大航空航天产业。实施西安市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完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宝鸡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西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打造陶瓷基复合材料、超导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运城、临汾、彬(州)长(武)旬(邑)等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有序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促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提升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西咸新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载体,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辐射作用,建设杨凌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一带一路:从“深度参与”到“深度共建”

  《实施方案》提出,要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聚焦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服务能力,建设高标准对外开放平台,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

  从规划到方案的变化可以看到,从明确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立体开放通道,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提出了这些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开展商事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跨境专业服务等试验示范。发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和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汽车平行进口、国际航线航班(含港澳台航班)保税航油加注、“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委内加工等。推进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中欧班列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推动班列运输与国际贸易结算一体化发展,提升班列运营质效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开放合作园区建设,吸引高水平外资企业聚集。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农高会等展会和活动。

  在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方面,规划中把向东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对接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方案》再提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全方位合作,办好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活动,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合作、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山西中部、兰州—西宁、中原等周边城市群互动,推动能源资源、文化旅游等领域互惠协作。辐射带动周边已脱贫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2017—2035年,目标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华商报记者 李婧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