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寻访周至仙游寺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3-03-15 17:01:25 编辑: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周至仙游寺博物馆近日恢复正常开放。说起仙游寺,就不得不提起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因为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长恨歌》就写成于此地。白居易为何会在这里写下《长恨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邀请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文学院柯尊斌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网友们实地解读了白居易的仕宦人生和感情故事。仙游寺博物馆也安排讲解员甄财芳为网友们讲解了仙游寺的历史和博物馆内的陈列内容。223万人次网友观看了这场直播。

微信图片_20230225191246.jpg

    1、寺与塔

  寺外仙谷寺内塔,没有一物无来处

  如今的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3公里处的马召镇金盆水库北梁,向南正对着黑河水库,东西两岭夹峙,北边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

屏幕截图 2023-03-14 205321.jpg

  甄财芳介绍,仙游寺是周至最早的皇家寺院,自古以来就是四山环抱一水中流,有着“终南灵秀”的美称,原址位于周至县城南15公里的黑水河畔。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巡游天下来到周至黑河峪口,被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吸引,在这里建了避暑行宫,始称“仙游宫”。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为安置他早先得到的舍利子特颁发诏书,在全国三十个州选高爽清净之地创立灵塔。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大兴善寺的童真和尚奉敕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仙游宫遂改称“仙游寺”。

  唐大中年间(847~859),唐宣宗李忱将仙游寺拆建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仙游寺,北岸的名中兴寺,另一寺在宋以后的战乱中损毁。

  鼎盛时期的仙游寺,不仅周边有仙桥古渡、玉女垂帘等十多处自然风景点,也有玉女洞、质夫洞等多处人文景观,吸引了当时和后来很多名人来此游览,白居易、岑参、苏轼、苏辙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仙游寺修复扩建后易名普缘禅寺,明末毁于兵燹。

  清康熙二年(1663)募捐重修后恢复了仙游寺原名,乾隆、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曾再次修葺。

image028.jpg

image051.jpg

image029.jpg

  1998年起,因建设黑河引水枢纽工程解决西安市的饮用水问题,经国务院批准,对仙游寺和法王塔进行了整体迁移与恢复重建。仙游寺原址位于新址南边两公里多的地方,现已淹没于水面之下。

  2001年,周至县政府批准设立了仙游寺博物馆。

411.jpg

image001.jpg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居住。考古工作者在原址寺南的山坡上,发现了龙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和灰坑,同时还发现有商周、春秋战国以及汉代遗址、墓葬等。

  另据史载,西周时,周穆王曾西征犬戎于此,休于玄池之上,奏广乐三日而终。后来周穆王又将他的妃子盛姬葬于黑龙潭南岸。春秋时,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在此吹箫习仙。到了汉代,著名学者马融在青年时代曾于此处构筑石室潜心治学,后被汉武帝诏见入朝。唐代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长恨歌》。

IMG_20230228_160659.jpg

  根据考古资料,原来的仙游寺坐南面北,寺内存民国所建的后殿三间,明代大铁钟一口。寺周有几座小石塔。法王塔位于寺院的西北角,总高29.55米,为七层密檐式四边形空心砖塔,全塔共有448层砖。

屏幕截图 2023-03-14 214218.jpg

屏幕截图 2023-03-14 205933.jpg

屏幕截图 2023-03-14 215914.jpg

  如今的仙游寺最主要的建筑是一座大雄宝殿、一座法王塔。仙游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法王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031.jpg

  甄财芳说,法王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原塔拆了以后砖都搬过来了,之后52万块砖原砖原位完全按照原来样子逐层逐级进行了复建。搬迁和复建用了5年时间,2003年10月建成,现在的法王塔塔高30.07米。法王塔自上而下依次为塔刹、塔体、基座、隧道及地宫。基座以上塔体共七级,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砖塔。

屏幕截图 2023-03-14 212350.jpg

\

屏幕截图 2023-03-14 212846.jpg

\

  仙游寺博物馆在仙游寺一角,馆藏历史文物302件,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琉璃器、石刻、铁器等10余类。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0件。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长达4500多年。

  目前该博物馆有基本陈列两个,分别是仙游寺舍利馆和仙游翰墨苑。

IMG_20230228_160602.jpg

\

8718法王塔天宫内的鎏金棺和葫芦形琉璃瓶.jpg

  仙游寺舍利馆主要展示的是出土于法王塔天宫和地宫的珍贵文物。有地宫石函、熏香炉、鎏金铜棺、琉璃瓶及10枚佛舍利,天宫石椁、鎏金棺、琉璃瓶及3枚高僧舍利,以及法王塔“碑石三宝”等。在法王塔拆迁的过程中,相继发现了天宫和地宫,天宫、地宫一塔共存,时代之早为中国首例。

8721吴道子乐伎演乐图碑.jpg

  为何文人墨客喜欢到这里来甚至喜欢在这里的山谷隐居?柯尊斌说:“因为这里既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被称作‘仙游谷’。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作,自然有助于灵感迸发,创作出好的作品。”

    2、诗与碑

    长恨歌里有恨意,书家笔下龙蛇舞

IMG_20230228_161036.jpg

IMG_20230228_161123.jpg

IMG_20230228_161309.jpg

  仙游翰墨苑是博物馆内的一个回字型碑廊,一圈全是碑刻。

  甄财芳介绍,古往今来仙游寺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来此题留吟咏,留下了丰富的艺佳作,仅收集到的唐宋至明清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有100余首。

  仙游翰墨苑建成于2017年,共存有碑石80余通,镌刻的内容均为古今名人名家对仙游寺历史文化及《长恨歌》有感而作的诗词歌赋及书法作品。

屏幕截图 2023-03-14 233915.jpg

IMG_20230228_162254.jpg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忙里偷闲,曾手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现当代赵朴初、冰心、臧克家、王蒙、贺敬之等众多名人名家都曾对仙游寺题书吟咏。这些题刻也已勒石树碑,成为博物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IMG_20230228_162036.jpg

IMG_20230228_162045.jpg

  其中,毛主席手书的《长恨歌》(全篇120句,写了32句)刻碑后被专门安置在博物馆院内照壁的朝阳一面,著名诗人臧克家专门作了题跋。而照壁对着博物馆大门的一面,“终南灵秀”四个娟秀的大字,则是著名作家冰心为仙游寺题写。

  共有4位当代大家在仙游翰墨苑留下了全篇《长恨歌》墨宝石刻,他们分别是原文化部部长、诗人贺敬之,陕西省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茹桂,有“陕西第一行书”之称的周至书法家杨隆山,中华书院原院长、独创了“滚龙体”的三原籍书法家谢德萍。

8709.jpg

  结合书法碑刻和现场朗诵,柯尊斌副教授分段讲解了白居易不朽名作《长恨歌》的各部分内容和真实历史事件。

  柯尊斌讲,《长恨歌》是七言诗,共120句、840字。为何这八百多字的诗歌能穿越时代、跨越国界,流传和影响人们一千多年呢?

  大家都知道《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但诗中一开头却写的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这是因为白居易写《长恨歌》时,距“马嵬驿兵变”也就过去了五十年,作者毕竟还生活在唐朝。但在写女主角时,白居易直接写了“杨家有女初长成”,汉武帝可没有宠幸的妃子姓杨,这就明确其指向就是杨贵妃。

IMG_20230228_161650.jpg

  “一朝选在君王侧”省略了许多历史细节。实际上,杨玉环原是唐玄宗为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娶的寿王妃,而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则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的母亲郑国夫人,也是弘农杨氏之女,和杨玉环家是亲戚,所以杨玉环才能参加皇室在洛阳举办的宴会,才会在宴会上被寿王李瑁看中。武惠妃为给儿子争取太子位,和宦官、朝臣联合,事情差点就成了,却因精神压力太大导致身体不好,不到40岁就死了。武惠妃死了之后,带来的重大影响是唐玄宗孤单了。尽管后宫佳丽很多,却没一个能让唐玄宗满意的,每天晚上要跟谁聊诗词歌赋他都不知道。于是他搞了个游戏:让后宫妃子站一排,自己手上抓一只蝴蝶,他把蝴蝶一放,蝴蝶落谁身上,晚上就去谁那里休息。但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满意的。

  当时冬天很冷,唐玄宗喜欢带着皇室成员到临潼的行宫去过冬,因为那里有温泉。皇帝要去,大臣们也得去,皇子家眷也会去。在泡温泉时,唐玄宗发现了一个美女,一打听原来是自己儿媳妇。于是就把李瑁找来聊,说我感觉你们夫妻俩关系不是很好,你是不是对这媳妇不满意?我再给你找一个。强行让他俩分手了。此后以给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过了几年后,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把杨玉环册封为自己的贵妃。

IMG_20230228_161656.jpg

  从“回眸一笑百媚生”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大部分篇幅写的都是俩人如何恋爱、如何腻歪,甚至“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仅杨玉环受宠,杨家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样的时光没多久,就出现了重大变故。

IMG_20230228_161702.jpg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是古地名,治所在今北京密云一带,唐时渔阳意指征戍之地,渔阳鼙鼓的意思就是战鼓。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联合其部下史思明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这便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个事件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历史走向的转折点。

IMG_20230228_161706.jpg

  当时唐朝全国大概有正规军48万人,而安禄山一个人就节制了18万人的军队。仅仅几个月,安史叛军就从北京打到了潼关。天宝十五载六月,当潼关被叛军攻破时,唐玄宗惊慌了,连夜带着禁军,带着太子和贵妃等,一路往西跑。因为很仓促,连吃的都没带。士兵们长时间没吃饭、没喝水,没休息,原本希望赶到驿站能做补给,不料一连到了几个驿站却发现驿站官员早已逃了。到了马嵬驿时,士兵们的内心终于崩溃,“六军不发无奈何”。士兵们先是以“清君侧”名义杀了杨国忠,后来又担心杨玉环吹枕边风报复,要求处死杨玉环。唐玄宗无奈只能忍痛让高力士去处理,杨玉环被带到一棵梨树下勒死,金银首饰掉了一地。之后所有人只顾逃命,一路旌旗无光,唐玄宗心情降到了极点,即便“蜀江水碧蜀山青”,再美的景色也没心思看。

IMG_20230228_161711.jpg

  唐玄宗到四川后在成都行宫住了一年多。而此前太子李亨在逃跑途中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后往北走,到了今天的宁夏灵武,在那里自行宣布继皇帝位,遥尊老爹为太上皇,并召集军队勤王。好在经过代价惨重的战争,长安和洛阳都收回来了。于是唐肃宗李亨把老爹从成都接了回来。等唐玄宗回来时感觉世道已变,眼前一切物是人非,贵妃不在了,自己的皇位也没了,儿子也没说再还给他,还把他看了起来。回来后他主要住在兴庆宫,唐肃宗让高力士和梨园弟子等人陪着他。太上皇非常伤心,每天都睡不好觉,辗转反侧思念贵妃。他实在是太感人了,于是大家就开始想办法帮他去找贵妃。但贵妃已经死了,这怎么办呢?

IMG_20230228_161716.jpg

IMG_20230228_161722.jpg

IMG_20230228_161726.jpg

  文人都是爱浪漫的,最终这样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在白居易妙手之下却有了一个圆满结局。方士和道士上天入地寻找,最终在蓬莱仙山找到了杨太真。之所以中国从先秦时期就相信蓬莱有仙山,可能是因为在东海边有海市蜃楼的现象出现。诗歌的最后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是供奉唐代自高祖至睿宗以及被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的老子李耳等共七位李家皇帝灵位的大殿,他们在那里说了一句悄悄话,除了他俩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什么话呢?一句千古爱情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此作为圆满的结局。但结尾时作者又感慨了一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一方面给了一个浪漫完美的结局,一方面又涂上了感伤的色彩。但这个“无绝期的长恨”到底是什么?

    3、歌与传

    一歌一传千古传,“多于情者”白乐天

  柯尊斌说,这首长诗里讲了故事,又抒发了如此深沉的情感,历代很多文人都在研究,白居易到底用意何在?这就要探究一下写这首诗的缘起。

屏幕截图 2023-03-14 210447.jpg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何是在仙游寺写这首诗,他的一位朋友陈鸿给我们交代了。因为白居易写完这首诗后,陈鸿又写了一篇《长恨歌传》,是一篇唐代小说。在结尾,陈鸿写下了他们当时创作这些作品的故事。《长恨歌传》在仙游翰墨苑也有书法碑刻。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唐〕陈鸿《长恨歌传》)

IMG_20230228_161223.jpg

  当时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距今1217年,那一年的12月大冷天,他们三人来到了仙游寺。“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意思是白居易从校书郎调至周至当了县尉。“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意思是我陈鸿和山东琅琊人王质夫就住在这个地方。他们为何会住在这儿呢?因为王质夫是个隐士,就隐居在仙游谷。而陈鸿中了进士后还没做官,立志要修一部史书,需要找一个安静地方,刚好朋友王质夫隐居在这儿,他也来到这里儿找了个房住着专心写书。

  要知道,唐朝考中进士以后,不是立马就能做官的。当时的科举考试是由礼部主持,礼部录取后,要做官还要经过吏部选拔。吏部选拔也一样要考试,而且不一定能考上,考不上就只能再等下一次。

  刚好白居易这时候来周至当县尉。在唐代,司法、税收等很多杂事都归县尉管,类似于今天的常务副县长。但白居易对这个官职不是很满意,感觉很失落。

IMG_20230228_161254.jpg

  白居易为何会感到失落呢?唐朝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明经科只是考背诵默写,一般是小孩考的,所以地位比进士科低。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如果你30岁考上明经,那年纪就太大了;如果你50岁考中进士,哇,太年轻了。白居易好朋友元稹是15岁考中了明经,而白居易是29岁就考中了进士。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考中,因为进士录取指标非常少。每次考试全国推荐来参加进士考试的有八九百人,究竟能录取多少呢?白居易29岁中进士后曾写了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说明这一年全国也就只录取了17个。当时即便录取最多的时候也就30个人。白居易29岁就考中了进士,可见有多么难得。

  32岁时,白居易与元稹又顺利通过吏部选拔考试,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相当于中央机关公务员。

  唐朝除了明经、进士两个常规性考试外,还有临时性考试叫制科,没有一定规定,需要人时就随时考,一年可能考几次,也可能好几年考一次。

  秘书省校书郎三年任满后,白居易和元稹又参加了制科考试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两人在一个道观里认真复习,最终顺利考上。

  考中后皇上亲自面试时,白居易因“对策语直”最终授周至县尉,而元稹顺利当上了左拾遗,相当于继续留在中央工作。元稹比他小8岁考的是明经,而他考的是进士,现在反而人家在中央工作,他却被皇帝派到基层去锻炼。到了基层还不让当一把手,只让当了个副职。这个心理落差是很大的。

IMG_20230228_161230.jpg

  于是白居易跟他的朋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来排遣。聊天时,三人聊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时是806年,马嵬驿兵变刚刚过去50年。王质夫举杯说,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才过去50年很多人就已经不知道了,必须得有一个天才型的人物把它加工润色,才能让这个故事流传于世。乐天,你对诗歌研究深入也擅长写诗,而且你又“多于情”,就来试着写一下如何?

  于是,白居易便在仙游寺挥毫赋诗,写下了文情并茂的《长恨歌》,而陈鸿作了《长恨歌传》。这一歌一传千古流传,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王质夫说白居易“深于诗”好理解,为何又说他“多于情”呢?

    4、情与困

    恋恋多年思湘灵,母命难违终分别

  柯尊斌讲,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已35岁,但还是个“单身狗”,而那时15岁结婚都不算早。王质夫说白居易“多于情”,显然对白居易是非常了解的。

  虽然所有的记载都说白居易是太原白氏,但那只是他的祖籍,实际上他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干部家庭,他的爷爷、父亲都是中过明经科的,爷爷当过县令,父亲因在平乱中有功退休时升至了副厅级。叔叔、伯伯等也全是县处级干部。

  小时候他一直住在新郑,11岁时父亲要调任徐州。当时唐朝的政治一直不稳定,中央是宦官跟大臣斗,地方是节度使为抢地盘打来打去,河南出现了动乱。父亲就把他娘俩送到了其任官所在地徐州附近的符离(今属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让他在这儿跟着母亲好好读书,自己当官去了。

屏幕截图 2023-03-15 122754.jpg

  在这儿,白居易遇到了他人生中一直藏在心里的“白月光”。这个邻家女孩名叫湘灵,比他小4岁,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写的就是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但湘灵是农村出身,家庭很一般。

  白居易23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在符离给父亲守丧。这两三年很艰苦,因为古代规定守丧必须在父母坟边住着,必须住满27个月,要穿破麻布衣,还不能洗头不能洗澡。湘灵一直陪着他,两人感情很好。

  守丧结束时,他试着向母亲提出来,说他已26岁该结婚了,看能不能把湘灵娶回家?他母亲出身于读书世家,而且白居易从小的学习主要是母亲教的,所以在白居易面前很强势,说:我们是什么家庭?她们家是什么情况?表示坚决反对。然后说,我要给你介绍你父亲同事们家里的姑娘。

  白居易那时他还没有事业,二十多岁了还在家刻苦读书。十五六岁时他就立志要考上进士,十几年来学习有多么刻苦呢?据他后来回忆,白天要课赋、课书,晚上课诗,通宵达旦地学习。为背书背得嘴巴都长疮了,写字写得胳膊上都长了茧子。他虽是一个干部家庭,实际上把自己弄成了“小镇做题家”,就是要去拼科举这一条路。所以他就跟母亲说,既然不同意,那我现在要全力准备考试,先不结婚。

  白居易27岁时,为了生活和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从诗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屏幕截图 2023-03-15 123446.jpg

无标题.jpg

  29岁考中进士后他特别开心,赶紧回去报喜说我中进士了,要把你们接到京城去住。再次跟他母亲商量与湘灵的事,磨蹭了十个月不肯走,希望能把这个姑娘娶回家。结果还是被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最终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姑娘当然心向着他,他这时29岁,湘灵已被耽误到了25岁成了大龄剩女。最后姑娘送他一双绣花鞋,两个人凄惨地分别了。

    5 仕与贬

    直言树敌遭排挤,一朝被贬赴江州

白居易画像.jpg

△白居易画像(来自网络)

  之后,白居易先是把家搬到洛阳租了房住着。当了秘书省校书郎后,他才在长安城租了房。当时他非常开心,写了一首诗,给七八个朋友都抄送了,说我每天工作挺轻松,一个月去打卡两次,朝廷给我配了一马二仆,我在这儿租的房子有四五间。工资一个月16000钱,钱也够花。

  干了不多久,他就想着要在长安买房了。但一问京城的房价,一套房得上百万。而他的工资折合购买力来计算,大概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年薪10万元。买不起怎么办呢?就跟今天的北漂一样,在远郊买。白居易在长安城120多里外的下邽(今属渭南市临渭区)农村买了套房,然后他把家人接到下邽,自己在长安上班,一个月回家一趟。

  这时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便以不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屏幕截图 2023-03-15 132843.jpg

  所以35岁到周至来当县尉时,他还是个“单身狗”。他也知道和湘灵恐怕是没戏了。所以在写《长恨歌》时,他显然把自己满腔委屈的感情倾注到了其中。这应该也是这首诗有如此大的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恨歌》迅速传播,因为写得太好,也传到宫里去了。皇上非常喜欢有文采的文人,所以白居易在周至不到一年就被借调回了中央。帮忙了一段时间后,就正式把他的档案和工作关系转回中央。

  37岁时,白居易担任了左拾遗。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母亲以死相逼下,他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直到元和七年,他还写诗思念湘灵。

  白居易和元稹都曾担任过左拾遗,左拾遗就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部门。从汉代到唐代,都是让年轻人、低级官员去监察高级官员,因为他们工作上有干劲,他们想升迁。所以白居易激情饱满地投入工作干了很多年,把朝廷权贵得罪了一遍。比如他写的《卖炭翁》,讥讽的就是宫里的宦官。而这时宦官是在宫里当权的,皇帝都惹不起。他还写了两组诗,一组是新乐府,一组是秦中吟,大概五六十首诗,把各行各业权贵都得罪完了,在朝廷里树敌无数。

  白居易40岁时,母亲去世了。反对他的那些人正要想办法让他走,终于找到机会了。因为古代有规定,只要父母去世,不论你有多么重要的工作,马上就要停下来回家,这叫丁忧。丁忧时间是三年。三年结束后该回来了吧?但朝廷迟迟不让他回。最终回来后不让他担任“左拾遗”了,而是给他弄了一个闲职,叫“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就辅佐太子去了,但干了没多久又出事了。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出了一件大事:有一天凌晨,主张强势对抗藩镇的宰相武元衡上朝时,刚出门就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遣的一群刺客涌上来一顿乱砍,不仅把宰相当场杀了,还把头割走了。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朝廷竟然很安静。44岁的白居易到办公室一看,大家啥事没有,就坐不住了,愤愤不平地给朝廷上疏,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被他得罪过的那些人又抓住了机会,说身为太子宫官却先于谏官言事,属越职行事。然后又找了一堆理由,把白居易贬为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6、悼与恨

    词借长恨悼真情,江州再遇恸断肠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白居易带着夫人去赴任。在这里,有一天他跟夫人在街上遇到一个老头带着一个40岁的中年妇女,衣衫破旧地在街上。他一眼就认出,这正是湘灵。

  与上次分别已时隔十多年,湘灵还是没结婚。两人抱头痛哭,甚至感动了白居易的夫人。白居易连写了题为《逢旧》的两首诗感叹,说自己头发白了,湘灵也老了。诗里也用到了“恨”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一次见面。后来他回到朝廷、回到洛阳后,还经常念念不忘。妻子觉得非常可怜,还派人到处去找了,但一直却杳无音讯。

屏幕截图 2023-03-15 133941.jpg

  既然已经见面了,为何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张芳在观看直播后分析认为:《长恨歌》其实也是白居易写给自己的爱情挽歌,是他对一生最珍视的恋情一种文学形式的哀悼。在这个心理过程完成后,现实因素对他的作用就会凸显,比如在母亲再次以死相逼的情况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跟其他人的婚姻。当爱情的力量在现实中褪色,真正尊重那份感情的人,一定会在心中保留一份美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所以我的看法是,应该是最后一次见面后,湘灵自己主动选择了从白居易的视野中消失,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如果像王宝钏被薛平贵找到后接到西凉国使其和代善公主共事一夫,这虽然也是一种结局,但多么残酷且丑陋啊。相反,湘灵的选择是主动的。这也可能也是白居易对她一往情深的原因之一吧。总之,湘灵这个女子不一般。”

  柯尊斌讲,这便是白居易人生的一个爱情悲剧。虽然35岁时的白居易感情还没有这么丰富,但已经受到了感情的伤害,所以他把全部感情倾注到了《长恨歌》里面,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千古绝唱。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讽喻唐玄宗好色误国,但后半部分明显由讽谕为主转向同情,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演绎为普通人的爱情悲剧,按照人间理想的爱情模式进行了艺术提炼,寄托了对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的赞颂。

西安华清宫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现场.jpg

△西安华清宫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现场(来自网络)

  《长恨歌》写出来后,在唐朝影响非常大,据说当时的歌妓都会唱。另外据说当时在南方某地有一街混子(很可能是卖鱼的)竟然在自己身上纹满了白居易的诗,说明他的诗歌当时在民间已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除了在大唐本土外,白居易诗歌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许多周边国家。很多留学生、使团、使臣来唐朝后,在准备回国时就喜欢搜集白居易的作品带回去。白居易也因而成为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文人,以至于日本很多作品都用白居易的作品去改编,比如著名日本小说《源氏物语》里面有很多就是从白居易的作品里面引用的。王兆鹏教授曾用数据统计方法,统计了日本研究中国文学、唐代文学的作品数量,排在第一的就是白居易的作品。

    7、退与逝

  急流勇退抽身去,盖棺犹记长恨曲

  晚年白居易在朝廷正要重用让他当宰相时,他看清了形势,觉得后来即位的唐穆宗也不太行,朝廷越来越昏庸,于是自请到地方为官,急流勇退了。最终他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最后享受的相当于副国级待遇。

屏幕截图 2023-03-15 124101.jpg

△白居易晚年画像(来自网络)

  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据不完全统计,白居易一生共留下3840首诗,而李白只有900多首,杜甫1400多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晚年他号称“香山居士”,在洛阳的香山归入佛门,捐了一大笔钱修缮了香山寺的寺庙。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龙门香山。

屏幕截图 2023-03-15 134530.jpg

  去世后,白居易得到了一个其他所有文人都没有得到的待遇,唐宣宗李忱亲自为他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题为《吊白居易》。诗里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是皇帝给他盖棺定论写的一首诗,里面也提到他的这两首诗,这也是他人生最经典的、影响最大的两首代表作。

image005.jpg

△周至仙游寺建设规划效果图

  白居易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而他的人生最高峰是在仙游寺这儿创作的,在这儿他迈向了他人生辉煌的起点,最后又在洛阳结束了他虽然坎坷动荡,却也非常丰富精彩的的人生。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赵彬 马虎振 王勇/图(部分资料照片由仙游寺博物馆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周至仙游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