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帖子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123»
共3页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阅读:118990 回复:33

主题:【活动回顾】谷子硙芦席村,探寻渐行渐远的编席技艺

楼层直达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图酷模式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7-06-27 11:31 ·IP 属地陕西

【活动回顾】谷子硙芦席村,探寻渐行渐远的编席技艺

         2017年6月24日,周六,迎着夏日暖阳,【寻找三秦非遗】【NO41】来到秦渡镇谷子硙西东村,走近席匠之村,探寻渐行渐远的编席技艺。


         篾席,早有记忆,小时候我家就有这种席子,每到夏天,家里就会把凉席拿出来,铺在床上,凉凉的,用旧的席子,还会拿来铺在地上晒粮食。


        原户县文化馆崔馆长指着墙上的一副老照片告诉我们,谷子硙的编席有千年的历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并且是一种活态存在的文化。前些年,赠送前国 民 党主席连战的化石上,便有席子的印记。看看古来已久的“席地而坐”、“吃席”,到后来的“席卷全球”,都有席子的影子。


        席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炕上用席、屯粮食用的席包,装零碎东西用的席笼,这些都是家庭的必备品。


       老馆长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我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席”一直是谷子硙西东村村民引以为豪的事情,也使得四邻八村的乡党们羡慕不已。因谷子硙临近沣河,过去这块是水地,芦苇遍地,造就了谷子硙家家户户都编席,编席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祖祖辈辈以编席为生。户县北街繁忙的集市上,全都来自谷子硙的席子。


        谷子硙芦席编织技艺传承人鲍恒武,13岁时师从祖父、父亲学习编席,17岁,练就一把好手,从事编席40多年,如今致力于编席的传承。他一边聊一边给我们演示编席的过程,芦席编织从选材、破蘼(mi)、捋叶、碾蘼、编席、打磨到成品,需要7-8道大的工序,使用羽刮、垫拨、碗等工具,编一张席需要100根芦苇,工艺和程序非常讲究。每一道工序都渗透着老人的严谨,一张好席子,需要上好的芦苇,娴熟的技艺、手艺人的悉心编制,才能编出一张密实、纹路漂亮、耐用的席子。


        随后,我们跟随老人在村子北面看到了仅有的一片芦苇地,长势很好,芦苇叶包粽子,芦苇杆编席,老人说,过去那些年,这片全是芦苇地,一片茂盛,过去的胜景也不再。

       如今,在农村市场中,很难寻觅到篾席了,会编篾席的也不过百人,且年龄都已过半百。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土炕换成床,席梦思和竹席的替代,传统的席子便少有用处,又导致编席子的手艺到了濒危失传的地步,深深感受渐行渐远的非遗文化。

【摄影:健康在线

【摄影:似云时光

【摄影:镜头中的影像


[ 此帖被那些花儿在2017-06-28 15:33重新编辑 ]
相关帖子推荐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威望 +2
八百里秦川l 威望 +1 2017-07-05 好活动
车矢菊 威望 +1 2017-06-28 丰富多彩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6-27 13:02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探寻新石器时代的遗产----谷子磑芦席编织传统技艺
作者:水过石听


芦席,用芦苇编的席子,伴随人们的生活有数千年。芦席编织技艺堪称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历史跨度长并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芦席逐步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少有人再使用芦席,其商品的属性越来越小,这项传统技艺正逐渐消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其文化属性愈加突出。          
芦席编织技艺从破蘼(mi)、碾蘼到编席,有一整套独特的方法和技巧。使用的“羽刮”、“垫拨”等工具也别具特色。西安市沣河西岸的秦镇谷子磑(wei)村,是传统的芦席编织村。最红火时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劳动力从事芦席编制,但目前已无人从事该行当。仅有西安市非遗项目传承人鲍恒武及几位同龄的老人,在进行着与非遗项目传承有关的事宜。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6-27 13:25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NO.41】探寻谷子硙芦席那些事
作者:健康在线


周六(06.24),晴好天气,随华商乱拍一行20余人,驱车到户县谷子硙,寻找芦席那些故事。
相传,席子商朝就有,至今有3500多年。前些年,赠送前国 民 党主席连战的化石上,便有席子的印记。看看古来已久的“席地而坐”、“吃席”,到后来的“席卷全球”,都有席子的影子。
再回忆自己身边的事,小时候,大约60年代,我夏日住在奶奶家,窑洞内炕上铺着席子,那个凉快劲,比空调都爽。最难忘的还是,冬日里,奶奶为了让我们睡上热炕,彻夜柴灶续火,不承想,把炕席烤糊了饭桌大小一块,奶奶心痛不已。十多年前,我到奶奶的老宅去了一趟,那炕席还在,焦糊的印记也在,人不在了。
扯远了,回到谷子硙吧。
我们找到谷子硙的芦席传人——鮑恒武。他少年便学编芦席,师传祖父、家父,十七岁便成好手。现在致力芦席手艺的传承。
据鲍恒武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十里八乡,家家的炕上都铺着席子,编制、卖席子便成了谷子硙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编席子有七八道工序,从选材到成品,都透着手艺的严谨。一张好席子,要有上好的苇子、席匠悉心的编制,才能出一张密实、花纹漂亮、耐用的席子。
期间,我们探访了芦苇荡、见识了芦席的破篾、碾篾、编席等主要过程。
但随着土炕换成床,席梦思和现代凉席的替代,传统的席子便少有用处,导致编席子的手艺到了濒危失传的地步,深深感受渐行渐远的非遗文化。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6-28 10:46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探秘席匠之村谷子磑之席文化
作者:力久


【寻找三秦非遗】探秘席匠之村谷子磑 席的诞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席也伴随着人的一生,以前穷苦人家出生在席上,生活在席上,生长在席上,死了用席一卷埋了,这一生也就结束了。人们聚会要席地而坐,参加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事吃酒席叫“入席”,和高人交流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现代人睡的床垫子还叫:“席梦思”呢。当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来西安到兵马俑参观,兵马俑方面送给连战的礼物就是制作兵马俑旁边的土,这土的一面就有“席”的纹路,可见在2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编席使用席了。关于席的古典成语有很多,比如:幕天席地座无虚席席卷八荒摇席破座匪石匪席席薪枕块卷席而葬席珍待聘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侈恩席宠管宁割席寝不安席席地而坐一席之地席卷天下枕席过师席卷宇内席门穷巷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割席分坐席丰履厚席不暇暖乘利席胜茵席之臣变躬迁席席卷而逃孔席不暖自荐枕席黔突暖席胁不沾席孔席墨突笑筵歌席连舆并席萧曹避席坐不重席夺席谈经雪天萤席说经夺席


  席席是用芦苇编织而成。用芦苇编成席子要7、8道工序,需要2-3天才能完成,扈邑区秦渡镇谷子磑村由于盛产芦苇,以前全村家家户户都会编织席子一类的东西,如今由于时代的变化,席子已经不是生活必需品,编席人也越来越少,这门手艺面临失传。    

大家在花儿的带领下,记录了谷子硙村编席“非遗”传承人鲍恒武从芦苇的选制、破蔑、碾压、编制的全过程。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6-28 10:49 ·IP 属地陕西
武功河滩会上,偶尔可见卖席子的商贩


作者:力久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6-28 11:17 ·IP 属地陕西
探寻谷子硙的非遗手艺—编篾席
作者:似云时光

第一次真正参加全民乱拍的寻找非遗活动,以前常在论坛上默默关注的大师也在现实中有了接触,感谢花版,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        
我们此次所探寻的席匠村,位于户县秦渡镇谷子硙西东村,一座有着古旧平房与现代小洋楼结合的村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席”一直是谷子硙西东村村民引以为豪的事情,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编席”手艺娴熟,编一张篾席,程序及工艺都很讲究,选好芦苇苗,经破篾、捋叶、碾皮等道道工序,看似简单的活儿,实则需要细心而为,一不小心,芦秆锋利的芒纤就会将手刺出血。为我们展示编席技术的鲍恒武师傅十三岁开始学习编席手艺,他的师傅也来到现场为大家展示编席过程。    
曾经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篾席,如今在市场已经很难寻觅踪影,即使在农村也少见家庭使用。因编席技艺艰辛复杂,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这种古老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陷入濒危。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6-28 11:37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探寻秦镇谷子磑村即将消失的的编席手艺
作者:镜头中的影像

在过去关中农村的土炕上总是少不了铺一张用芦苇杆或蒲杆编制的席子,席子的表面被人体摩擦的油光发亮,记得小时候还光着脊梁在土炕上睡过觉,也还好奇的揭起炕席看了看炕席下没有床板的土炕柸,躺在土炕上还能隐约的闻到炕席下炕坯的土腥味和天冷烧炕时燃烧牛粪马粪和柴火留下的特有的呛人味道,大热天光着脊梁躺在冰凉的炕席上,玩着老人们抽烟用的汉烟袋锅子,也尝试着抽上一口,那叫一个舒坦、惬意,忽然间觉得自己变大了、变老了,只是遗憾,到现在也没有机会在只铺着炕席的热炕上光着身子美美的睡上一觉。随着时代的变迁,土炕没有了,编制炕席的手艺也将快消失了,成了非遗保护项目。6月24日,华商网全民乱拍一行摄友在版主那些花儿的带领下,来到户县秦镇谷子硙村的手工编席传承人鲍恒武老人家,用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编席手艺。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6-28 11:45 ·IP 属地陕西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06-28 12:05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NO41】从生到死的土炕大席
作者:上下有心


磑,硙的繁体字,指石磨(mò),也可指动作磨(mó);使物粉碎。另同“皑皑”表示洁白光亮的样子。ái :形容很高的樣子。wèi : 1. 石磨:“造治碾~。” 2. 同“碨”。切磨;磨碎。gài :见“硙”     
小时候就睡过铺大席的炕,这种席比较粗糙,刺比较多,家里铺上两张席,还要去刺,然后在上面铺层单子;否则很容易伤皮肤。虽然睡着大席炕,却未问过也不知道这席子是如何编出来的?是什么材料编的?    儿时看过著名豫剧《卷席筒》里面,裹主角家人尸首的也应该是这种大席。    这种大席用处很多,很广泛,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居必备的生活用品,或者很重要的床上用品;从人的出生到人的逝去,都是在这张大席上反复演绎上映;呱呱坠地睡到席上,咽气西去裹席埋葬。  
几十年云烟飘散,花儿带着大家到秦镇见识已经濒临消失的非遗——大席的制作。  
短短半日的时间,虽然听了、见了编席,但是终究是外行看热闹,不了甚甚。收芦苇杆、破篾、捋篾、碾篾、起席底、嵌(编)篾、收席边...经过一道道工序,终于变成一张席子,然后在逢集的时候,带到集上换钱或换其他生活用品。现在席子价格为200元左右,但是是有价无市,几乎再没人用这种席子了。    
观看编席的过程,让我不禁想起的自己爷爷编塑料筐的印象。爷爷编筐用的是包装箱上的塑料打包带,这些打包带爷爷就叫它们为——篾;小时候不知道“篾”何写,但是经常去厂里的垃圾堆里捡这种“篾”;篾有白的、蓝的、绿的、红的、黄的...诸多颜色,筐就是主色调为白色,因为白色的篾最多,其他色就是编花装饰筐子了。编筐子的过程,也类似于编席子,也有收塑料篾、破篾、捋篾、碾篾、起筐底、嵌(编)篾、收筐边等一系列程序。爷爷已不在了,他的手艺家里人没有人承继,因为那时逐渐开始流行布袋子和塑料袋了,老百姓更喜欢塑料袋的便利性。    
管中窥豹,可想而知,编器物类的手艺,有很多重复或类似的工艺流程,也具有相当的繁琐性和费时费工,且渐渐没有市场,保护非遗真的任重道远,远非只字片语所能担当的,需要物质性的有效保护机制,否则真的很难承继和保护。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06-28 13:30 ·IP 属地陕西
谷子硙手工芦席编织的非遗传人
作者:热拿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沣河两岸好苇子,谷子磑的好女子,谷子磑的篾席文化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编席子成为这个地方家庭的主要收入的主要渠道,但随着土炕被席梦思床替代,席子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导致这门手艺已经到了濒危失传的地步。编席子的过程也是相当复杂,从选材到制作到成品,要经过数道工序和技术考究。6月24日与摄友们,感受手艺精快的席匠精湛的技艺和坚持的力量,渐行渐远的非遗文化。  
苇席编织全过程:把芦杆筒破开后,才能编织芦席。首先要将每根芦秆用“抽子”抽出一条缝。这抽子是木头做的,大小如同锅铲把,中间有一凹槽,嵌一锋利刀片,将芦秆大头埋进凹槽,左手持抽,右手拽动。一不小心,芦秆锋利的芒纤就会将手刺出血。抽好的芦秆要平摊在坚硬的场上,人推着石磙来会碾压。碾压过的芦秆要一根根剥去叶子,剥去后的芦秆就叫芦篾,把芦篾喷些水后就可以编芦席了。编芦席先从左上角起头,然后编出竖经,再编横纬。待席子的长宽都编到了需要的尺寸并且都留了边,剩下的就是绞边了。绞边也叫包边,是把边上的毛躁包好,做出一个整齐的边幅。先用尺子量好尺寸,把多余部分折到反面,插到编好的纹路里,芦席就编织好了。新席子买回来要用瓷碗去研磨,这样才光滑,不致于把身体皮肤刺伤。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7-06-28 13:41 ·IP 属地陕西
走进曾经席匠之村 探寻非遗传人鲍恒武老人的席人生
作者: 醉醉醉

席,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鄠邑区谷子磑村这个曾经被称为“席”之村,陕西境内使用的席大多出至这里,家家户户编席、卖席,十分红火。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今用席的越来越少,席匠艺人也纷纷转行,这门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濒临灭绝。寻找三秦非遗,走进曾经的席匠之村,探寻非遗传人鲍恒武老人的席人生,重温编席的全过程。


收割完的芦苇,经过晒干处理,去掉杂叶,打包备用。



捋好的苇片被平铺到地面,喷上水,增加湿度,等待下一个工序。


蔑后,用两块竹片进行蔑,捋掉苇片上多余的叶子,使之变得光滑。



几百斤的石碾,在苇片上来回碾压,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一捆苇片碾下来,腰酸背痛的。

经过碾制的苇片,匀称光滑,等待编制。




原料准备完毕后,进入编制阶段,一张席大概需要编制2-3天。


这是老人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编制的,编成也就30厘米左右。





这是一张老照片,记录了当时席的繁华。这门老手艺,已经越来越少,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只有从图片中才能看到,因为有鲍恒武老人的坚持,或许编席的手艺依然会流传。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7-06-28 13:59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曾经辉煌的席匠村----谷子磑
作者:清风号  

2017.06.24华商论坛《寻找三秦非遗》活动二十余人在花儿版主的带领下来到扈邑区秦渡镇谷子磑村,采访芦苇席编制村的老匠人。在这里曾有过大规模的芦苇资源,有众多的工匠,有火热的市场。        
千百年来席子(芦苇,竹子和草等)始终是伴随家居和人们生活的必须用品,席子更是是见证人类发展演进历史的物证。      

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芦苇席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那些早年从事席子编织加工的匠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  编织席子的工艺流程也濒于流逝,匠之村谷子磑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华商论坛《寻找三秦非遗》活动采访了谷子硙村编席“非遗”传承人鲍恒武,用镜头记录芦苇编席子的选制、破蔑、碾压、编制的全过程,为保存中华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尽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7-06-28 14:20 ·IP 属地陕西
探秘户县秦渡镇谷子磑西东村即将消失的“编席”
作者:车矢菊

探秘户县秦渡镇谷子磑西东村即将消失的“编席”2017年6月24日,在华商论坛版主花儿的组织带领下,20多位拍客老师走进西安市户县秦渡镇谷子硙西东村,60多岁的鲍恒武蹲在地上熟练插篾编席。如今,“编席”人正在日渐减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席”一直是谷子硙西东村村民引以为豪的事情,也使得四邻八村的乡党们羡慕不已。当年,这里的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编席”手艺娴熟,一家老少都靠编席为生。编一张篾席,程序、工艺特别讲究:先选好芦苇苗,经破篾—捋叶—碾皮,然后编席,每编一篾席,需要100根芦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广泛使用竹席,篾席销量渐渐减少,特别是农村,人们炕上、屯粮不再使用篾席,而是改换瓷片、水泥柜等。如今,在农村市场中,很难寻觅到篾席了,会编篾席的人也寥寥无几,且年龄都已过半百。至今,因编席技艺艰辛复杂,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这种古老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陷入濒危。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7-06-28 14:34 ·IP 属地陕西
【寻找三秦非遗】【NO41】探秘席匠之村谷子磑之随拍
作者:老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沣河两岸好苇子,谷子磑的好女子。谷子磑的篾席文化历史悠久,编席子的过程也相当复杂,从选材到制作到成品,要经过数道工序和技术考究。上世纪80年代, 编席子成为这个地方各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但随着土炕被席梦思床替代,席子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导致这门手艺已经到了濒危失传的地步。6月24日,华商网全民乱拍20余名网友一起来到这里,听一听谷子磑的席文化,看一看传承人鲍恒武精湛的技艺和坚持的力量,用镜头记录传统凉席的编织过程,感受渐行渐远的非遗文化。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7-06-28 14:50 ·IP 属地陕西
走进谷子硙鲍恒武老人的“讲席所”
作者:沙里度安


       今天(2017.6.24)是个好日子,是陕西省今年高考发榜的日子。华商网寻找三秦非遗活动如期进行。今天主题是:芦席依然飘逸昔日风采。我们全民乱拍20位摄影师,在花版组织下,驱车5辆,沿西部大道向西,迎着清新扑面的田野空气,享受着碧空白云的美好景色,今天要去寻找手工芦席编织的非遗传人和他的故事。  谷子硙离户县秦渡镇不远,但是大家路不熟悉,加上总是有人在修路,几十公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谷子硙村是一个新规划过的村子,路很好,建设得也很好,能看出来这个村的人算是小康路上走在前列的。9点20分我们到达了鲍恒武老人的“讲席所”,这是个前后院,中间有一个小二层楼相隔,大家以为这是老人家里,后来才知道这里没有住人。老人七十多岁,他听说我们要来,昨天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还买了几个大西瓜。在院子里老人一边讲,一边给我们示范芦席的编织过程。老人说他十二、三岁就编席了,现在社会进步了,别人都不干这事了,他也还做别的事,不想让这个文化失传,所以他还在编席。也教别人学编席,就办了这个“讲席所”。芦苇是一种极为平常的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旺盛地生长在浅水湿地。芦苇,将它编织成不同生活用品,能有近十多方面的用场。  苇席编织全过程:把芦杆筒破开后,才能编织芦席。首先要将每根芦秆用“抽子”抽出一条缝。这抽子是木头做的,大小如同锅铲把,中间有一凹槽,嵌一锋利刀片,将芦秆大头埋进凹槽,左手持抽,右手拽动。一不小心,芦秆锋利的芒纤就会将手刺出血。抽好的芦秆要平摊在坚硬的场上,人推着石磙来会碾压。碾压过的芦秆要一根根剥去叶子,剥去后的芦秆就叫芦篾,把芦篾喷些水后就可以编芦席了。编芦席先从左上角起头,然后编出竖经,再编横纬。待席子的长宽都编到了需要的尺寸并且都留了边,剩下的就是绞边了。绞边也叫包边,是把边上的毛躁包好,做出一个整齐的边幅。先用尺子量好尺寸,把多余部分折到反面,插到编好的纹路里,芦席就编织好了。新席子买回来要用瓷碗去研磨,这样才光滑,不致于把身体皮肤刺伤。   鲍恒武老人讲与他一起编席还有一位老人,是同姓,而且是他的老师,正说着老人来了。他同样给我们演示了精湛的手艺。老人说,他现在在村里还做保洁,一月能挣两千多块钱,闲着也是闲着。这席现在市场不是太多,有人要才编织。说是一张席能买三百元个样子,得一天时间去完成。老人还说,这些古老而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芦席,早已被石棉瓦、塑料瓦、彩条布所取代,这项简单易学的农家手艺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所以他们在这里办了个“讲席所”,谁要学,他们就给教,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这也是老先人留下的一个文化么。  
最后,我们去看了他们的芦苇田,户县水土好,本应该长在湿地的芦苇,在这谷子硙依然长得很好。出了“讲席所”,我们看到了鲍恒武老人的家,是一座现代化的三层大别墅。11点40分我们到秦渡镇吃了当地地道的米皮、肉夹馍、红豆稀饭,标配冰峰汽水。不到下午两点顺利返回西安,完成了今天的采访任务。












回复 引用
下一页 »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123»
共3页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每次发帖最多只可以选择5个附件。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