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帖子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阅读:55703 回复:5

主题:蜗居陋室的“非遗”琴匠:不让手艺失传遗憾终生

楼层直达
关注(46)|粉丝(57)
级别: 名满天下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发 帖 数:
1222
注册时间:
2012-02-20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5-05-07 09:15 ·IP 属地陕西

蜗居陋室的“非遗”琴匠:不让手艺失传遗憾终生




        西安西大街老城区一带,乐器工坊林立,能工巧匠难计其数,蜗居在都城隍庙建华东巷的老琴匠刘红孝就是其中之一。一把把二胡、板胡,和各种民族乐器,陪伴着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走过半个世纪。
       刘红孝,66岁,渭南白水人,17岁开始潜心钻研乐器制作和维修,如今是陕西为数不多的纯手工制作民族乐器匠人之一。然而,这位享誉颇多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却面临着手艺失传的现实窘境。
       十七岁拜师学做乐器
        刘红孝和乐器结缘,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学做乐器吃饭糊口是刘红孝现实而不多的选择。17岁那年,他拜当地的制琴能匠刘宝珍为师,苦学乐器制作。刘红孝回忆,当初在家乡,好几个村子有一个戏班,耳濡目染,刘红孝也能吼两嗓子。“那时候,我三天两头往戏班子跑,谁家乐器坏了,也乐意找我修。”实践锻炼人,刘红孝的手艺日益提高,名气和口碑也传到了周边十里八乡。那几年,蒲城、澄城、白水和洛川等地,都留下了他和师傅的脚印。
        如果生活不变样,刘红孝的人生轨迹也许照旧,但发生于15年前的一场家庭变故,迫使刘红孝背井离乡,带着老伴和小孙子来到省城西安,谋取生计。


        居无定所八年搬了六趟家
        2000年,刘红孝老两口和孙子搬到西安西大街老街道,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落脚,是因为附近乐器店铺多,曲乐文化氛围浓厚,自己在家乡学到的一技之长,在这里有用武之地。从那年起,刘红孝在一家乐器店打工,主要从事板胡、二胡、月琴和琵琶等乐器制作,工资每月500元,第二年涨到700元,但这仅勉强维持祖孙温饱。往事不堪回首,老人说,自己那几年一门心思地把活做好,这也给别人留下了老实朴素的印象,这也为         后来自己单独做乐器打下了基础。
        后来,打工的乐器店关门,刘红孝祖孙三人租住在西大街小学习巷,开始了独立制作乐器的日子。白天做二胡,晚上排戏把老人的一天挤得满满当当,而靠此赚取微薄的工钱,也让一家人的日子捉襟见肘。一次,          靠着做二胡赚来的1000元钱,他和房东软磨硬泡先交了500元房费,在欠下房东几百元的情况下,他用剩余的500元买了一台制琴设备“台钻”和一台抛光机。
从2000年到2008年,刘红孝祖孙三人先后在小学习巷、大学习巷租住过,期间共搬家六次,居无定所,辗转流离,放在刘红孝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获陕西省非遗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在乐器店打工三年,刘红孝积攒下许多乐器爱好者的资源,老人说,那阵子,自己就按照记在电话本上的号码,一个个打电话过去,问对方是否需要做乐器。一个圈子的人,很多人也都看上了刘红孝纯熟的制琴手艺,三天两头,也有人上门到他的小乐坊找他做琴。
         刘红孝制作乐器,全凭手工操作,从选材,打磨,装配,调音,倾注了老人莫大的心血,每一锉,每一刀都要小心翼翼,一些重要部件要使用紫檀、黄花梨等珍贵材料,蟒皮绷在琴筒上产生共鸣,琴筒上的油分要恰到好处,太干或太油都会影响音色。做一把琴,少则十多天,多则二十多天一个月,每当做好一把琴,老人都要仔细地端详、抚摸一番,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在我看来,琴也是有生命的,他们和琴师心心相通。”刘红孝说。
        2011年6月,陕西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将老人的这项传统技艺收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展示项目,2012年6月,陕西省文化厅向刘红孝颁发证书,命名他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枚匾牌挂在出租屋里,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老人和乐器之间的难解缘分。
        20来平米的房子,既是卧室,厨房又是工作室
        刘红孝的乐器坊,在都城隍庙一个狭窄的胡同里,沿着一层层逼仄的、几乎和地面呈70度角的台阶缓步而上,一间20来平方米的民房,就是刘红孝祖孙仨的栖息之地了。刚进门,两旁堆满了制作乐器的设备磨床,钻床,抛光机,以及摆放在工具台上的钳子,锤头等维修工具,房子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简易厨房,摆放着锅碗,案头及其他厨具。房子最里面,放置着两张床,那是一家三口人的卧室。狭小的房子,除了这些物品占据的空间外,一块能放三两个凳子、容纳几个人聊天的空地,就成了“客厅”。恐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一把把舞动着优美旋律的乐器,就是从这间陋室里诞生的。
        老人说,自己是2008年搬过来的,现在已经住了7个年头了,“我们一家的日常开销,包括上初三的孙子的花费,都来源于乐器制作和维修。”老人说,今年订做乐器的单子少,生意淡,干这行的收入不固定,当初和师傅一起学艺的人,其他都转行了,有的干建筑,有的做装修,只有自己还在坚守乐器这门营生,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喜欢这门行当。
        “我想有个工作室,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在老人眼里,政府授予自己的非遗传承人称号,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老人所说的使命,就是把这门乐器制作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不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自己手里断代。但是,二胡制作成本高、收益小、耗时长的特点,加上很多年轻人不喜欢,使得这门手艺传承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而另一个现实问题,也让老人忧心忡忡。老人说,乐器制作维修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带好一个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大概需要三年。而一直以来,陆陆续续有人上门,希望拜师,但都被刘红孝婉拒,原因只有一个:家里太局促太狭小了,连个像样的能坐的地方都没有,实在没办法教。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解决到一间工作室,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老人叹口气说,这几年,他也联系过相关部门,但工作室的问题一直没解决,手艺传承的事只好这么拖下去,眼看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了,没准哪天就不中用了,陕西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一个就要成功一个,自己不愿意看到这门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成为终生的遗憾。






[ 此帖被南云一峰在2015-05-07 09:1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威望 +1
怡行怡乐 威望 +1 2015-05-18 精彩纪实,!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支持TA
烹文煮字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5)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5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08 10:16 ·IP 属地陕西
回复 引用
关注(0)|粉丝(3)
级别: 声名鹊起
发 帖 数:
66
注册时间:
2015-05-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5-14 13:24 ·IP 属地北京

回复 引用
关注(85)|粉丝(86)
级别: 万众敬仰
发 帖 数:
2678
注册时间:
2015-02-1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5-15 14:21 ·IP 属地陕西
大国工匠
回复 引用
关注(603)|粉丝(609)
级别: 无为无级
发 帖 数:
32735
注册时间:
2007-06-2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5-18 14:52 ·IP 属地陕西
      
回复 引用
关注(263)|粉丝(335)
级别: 无为无级
发 帖 数:
19126
注册时间:
2010-06-1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5-18 15:07 ·IP 属地陕西
引用
评分针对楼主南云一峰于2015-05-07 09:15发表的蜗居陋室的“非遗”琴匠:不让手艺失传遗憾终生:
[attachment=18304892]
[attachment=18304893]

        西安西大街老城区一带,乐器工坊林立,能工 ..

精彩纪实,!
回复 引用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