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帖子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123»
共3页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阅读:126213 回复:33

主题:【活动回顾】指尖上的人生  寻找白鹿原上的编灯人

楼层直达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图酷模式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6-03-22 15:06 ·IP 属地陕西

【活动回顾】指尖上的人生  寻找白鹿原上的编灯人

3月19日,周六,春暖花开,华商网友一行20多人,来到狄寨孙家沟村,【寻找老西安】【NO.25】寻找白鹿原上的编灯人。


我很喜欢传统的物件,特别是传统的手工艺品,一种复古、文艺的感觉!年前,一直想寻找传统灯笼的记忆,三兆村的灯笼属于大型的宫灯,寻找传统的手艺,无果。然后,无意中在公交车上看到有卖手工灯,通过网上搜索、四处打听、转到狄寨街道文化站,终于找到了白鹿原上王学坤老人。


当我们的大部队人马来到孙家沟的时候,张舒雅老人到村口迎接我们。我们的车队拐来拐去在老人的带领下,走到了鲸鱼沟畔,一个风景涟漪的地方。


阳春三月,白鹿原上花香四溢,推开红色大门,王学坤老人正在院子里忙碌着。院子的树上、地面上,挂满了竹编灯笼,五彩缤纷,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喜庆。白鹿原的竹篾子编织技艺,就是我们常说的“火葫芦”灯笼。王学坤老人一边编织灯笼,一边给我们讲竹篾子灯笼的来由。白鹿原的灯笼文化有300年的历史。陕西的灯笼文化浓厚深远,打着灯笼---照旧(找舅),这句歇后语源于陕西民间的风俗。每逢新年,舅舅就要给外甥送灯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年,白鹿原上依山傍水,气候凉爽,温差较大,适合竹子生长,所以鲸鱼沟畔盛产竹子,村民就地取材,再加上民间需要,再加上每逢新年的喜庆气氛,所以家家户户都开始做灯笼,以编织灯笼为生,那时候灯笼相当的畅销。说起竹篾子灯笼的编织工艺,老人侃侃而谈,大致需要十多个步骤。竹篾子灯笼编织工艺科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滚浆、糊纸等步骤,最重要的破篾和收口。一个精巧细致的灯笼。王学坤夫妇俩编织的灯笼,均匀的编织、细腻的收口,件件都是工艺品,从大灯笼到小灯笼到竹框框,每一道工序都特别讲究,特别是用嘴划篾子,王师傅的门牙已经参差不齐了,他的绝活不是一般手艺人能够做到的。


王学坤自幼就跟随长辈学做竹篾子灯笼,做灯笼已经有70多年,他的老伴张淑雅编灯笼也有60多年,虽说老两口都已年逾八旬,但他俩一个分篾子,一个编灯笼,夫唱妇随,配合默契,技艺娴熟,老两口做的竹篾子大红灯笼在当地很有名,品种有火葫芦灯、星星灯、花瓶灯等等,每年都要做3000多个灯笼,主要是定制,一个个精美的灯笼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还带去美好的祝福。


说起灯笼的技艺,王学坤夫妇俩说,孩子们说不挣钱,不愿意学,娃们在外打工把房子都买了。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传统而质朴,参观学习者不少,但是真正能静下心来当作一辈子的事业的又有几个?好在,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已经获得陕西省第一批非遗项目,听说,王学坤老人正在申请此项目的传承人,祝老人们的早日实现愿望。也祝老人继续编织自己的美好人生。


寻找老西安,寻找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我们在寻找,一直在继续,一直在路上。。。


【图片由网友“健康在线 ”/摄影】
[ 此帖被那些花儿在2016-03-22 15:28重新编辑 ]
相关帖子推荐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寻找老西安】【NO.25]-----夫唱妇随几十载,心系竹蔑灯
作者:怡行怡乐

       一来到王学坤老人的家门口,便从敞开的大门中看到老人正坐在屋檐下忙活着劈竹蔑子,而他的老伴张淑雅老人见到我们则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大门向我们迎来,见到两位耋耄之年的老人,第一印象便是两位老人精神矍铄,如果单从硬朗的身体看,你根本看不出老两口的实际年龄,小院不大,但整洁利落,最醒目的就是一根绳子上悬挂的灯笼,还有侧屋满房子码放的半成品灯笼了,王学坤老人略有腼腆总是笑眯眯的,但一讲起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竹蔑子灯笼制作工艺和流程,老人即可就像换了一个人,只见他一边忙活着手中的活计,一边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老伴也会过来插上两句,老人从他小时候接触到竹蔑子灯笼,到迷上制作竹蔑子灯笼,从採竹、破竹、化蔑,到手工技艺,从他在困难时期响应号召由工厂回乡就潜心开始制作灯笼,到一干就是50多年的岁月光阴,听着两位老人的讲解,看着他们娴熟运作饱经竹皮打磨粗糙的双手,心头不由得感慨万分,寻找老西安从去年到今年,见到过的每一位传承人都有着一双同样粗糙有力的双手,我想着已不会再那么心头充满感慨,不会再有感动之情,但我今天看到张学坤和老伴的双手,看着经这双手精心制作出的一盏盏倾注着他心血的灯笼,我仍然是感动和敬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是一份荣誉的象征,而它的后面,确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每一位传承人感人的经历与不平凡的人生。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那一盏盏灯笼就是他们的见证,一对老两口,夫唱妇随几十年,那一盏盏灯也伴随着他们从青年走到暮年,而那一本本证书和聘书,就是他们老两口一生心血的印证。。。。。。。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寻找老西安 NO.25】——探究王学坤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
作者:健康在线


周六(03.19),春暖花开,随华商乱拍一行20多人,到白鹿原的鲸鱼沟畔,找到孙家沟村的王学坤老师傅,探究传统的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


在年初,我们到三兆灯笼村,就在寻找传统的灯笼编织手艺,无果。后来,乱拍的版主花儿一直寻找中。先是在市场上发现有卖此种灯笼的,后来在网上搜寻,找到狄寨文化站,终于发现王学坤的竹篾子编织灯笼技艺。


当日,我们来到鲸鱼沟畔的王学坤的院子里,老人正在编织灯笼,他老伴起身迎接我们。一下我们就被院子里挂得灯笼吸引住了,有传统的灯笼,也有葫芦灯,以及袖珍筐,看起来小巧玲珑,精致细腻,也五彩滨纷。当然,我们没有局限于灯笼的欣赏,王学坤便跟我们讲了竹篾子灯笼的来由。要说这种灯笼的历史有300多年,当年,白鹿原的坡上,鲸鱼沟畔盛产竹子,民间又需要灯笼。那时候,正月里,舅舅必须要给外甥送灯,加上喜庆时分,都要挂灯,这灯笼便畅销。说起竹篾子灯笼编织工艺,老人侃侃而谈,大致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划篾、编织、收口、烘烤、滚浆、糊纸等十几道,最要紧的破篾和收口。再看看王师傅编织的灯笼,均匀的编织,细腻的收口,件件都是工艺品。说王学坤老师傅的技艺,就要提到他老伴——张舒雅。在拍照过程中,大家希望老俩口靠近点。我开玩笑说“王师傅,咱男的主动点”。这就引起大家说,当年老俩口谁追的谁?王师傅说,看咱颜值、这手艺。老伴立即反驳,他当年穷啊,我是大户人家,嫁到他家算是屈就。不过这门手艺确实是老俩口的纽带。在了解过程中,老伴当年也是织布纺线,学编灯笼,里里外外一把好手。


关于技艺传承,也是个老问题,子女不愿意学,只是一些学生蜻蜓点水学一些。好在,王学坤的竹篾子编织手艺已经取得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家里也成了此门技艺的传习所,这多少有点安慰。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碎米碎片】竹编大师王学坤编织的美丽人生
作者:碎米

确切的说王学坤老人是个篾匠,身材瘦小,精神矍铄,如果不看他的简历我不相信他已经八十四岁了。王师傅从小生活在白鹿原上鲸鱼沟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鲸鱼沟盛产竹子,而着这种竹子有着很好的韧性,篾刀可以把它分成薄如纸张的竹篾,王师傅的父辈们便以此为生编织灯笼、竹篮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竹制品。58年大饥荒王师傅响应号召弃工回乡,子承父业,干起了竹篾匠来,年轻能干又聪明好学,博得了大家闺秀张舒雅的青睐并结为夫妇,这也是王师傅至今还引以自豪的事。张舒雅老人年轻时也心灵手巧,会纺线会织布,后来又和王学坤师傅一起编织竹制品,一起编织着他们人生的梦想。如今王师傅大名已被登上《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他的竹编工艺2006年也被成功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项目。      


手艺人是靠双手吃饭的,但我实在不忍心去看他们的手,从铁匠屈希望,到泥塑大师苗春生,到眼前八十多岁仍在劳作的篾匠王学坤,他们都有着一双粗糙而灵巧的双手,是的,灵巧的是手法,粗糙的是皮肤。为什么?他们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不辞劳作,似乎生活并不与付出成正比,为什么?……现在王学坤和张舒雅二位老人的愿望只是希望竹编手艺能成为省级非遗。愿他们的愿望早日成真吧。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寻找老西安 NO.25】——白鹿原上编灯人
作者:一缘和尚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寻找老西安】---走访手工竹蔑灯笼编织传人王学坤技师
作者:君心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奶奶不叫爷爷睡!爷爷茅房开大会!记得儿时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手里提着家里大人给点着蜡烛的灯笼,和小朋友一起排着队,嘴里不停哼唱着这只儿歌,院里院外走来走去,玩的是多么开心快乐。那时灯笼基本都是用竹蔑编织而成的,有时也会一不小心把灯笼给烧着了,为此也哭过鼻子,甚至还挨过打,呵呵,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是很幸福和很惬意的。而如今过年给孩子买的灯笼基本都是现代工艺做的了,还有电动带音乐的灯笼等等,用竹蔑编织的灯笼已不多见了。3月19号我们一行20几位华商全民乱拍摄友在花儿版主带领下,来到了灞桥狄寨鲸鱼沟旁孙家沟村,走访了手工竹蔑灯笼编织传人王学坤师傅和张淑娅女士夫妇。王师傅给我们大家介绍了竹蔑灯笼的制做方法及工艺流程。竹蔑灯笼制做基本可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蔑,起蔑,滚浆,编织,收口,糊纸等十几道工序,王师傅和老伴张女士还为我们大家演示了制做竹蔑灯笼的几个步骤,我们也对竹蔑灯笼的制做编织有了大概的了解,王师傅还介绍了现在制做的灯笼也多是别人定制的,老两口一天也编不了几个,儿媳也时常帮助二老编,两位老人家有时也会制做一些其它农村日常用具,在他院里绳上挂了很多制做好的各型灯笼和小竹篮,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个个都堪称是精美的工艺品,现在王师傅家里也是竹蔑子编织技艺传习所,还被评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也呼吁陕西省有关职能部门能更好的保护像王学坤张淑娅老两口这样的民间艺人,让我们陕西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好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最后感谢王学坤师傅和张淑娅女士的热情接待和精彩演示,感谢花儿板主精心组织,感谢清风大哥开车接送,感谢同行的好友!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白鹿原上编灯人---记手艺人王学坤·张淑娅夫妇
作者:力久

昨天上午,随华商论坛花儿版主一行20个摄友,来到了白鹿原孙家沟村王学坤,张淑娅老人的小院,了解记录他们纯手工制作的竹编灯笼以及竹篾子编的框·笼等等,在白鹿原竹编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现在像王学坤老人的“火葫芦灯”更是少之又少,制作工艺讲究细腻,工艺复杂,传统的韵味十足,现在这样的纯手工制作的灯笼已经很难得见了。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白鹿原上编灯——王学坤和张舒雅夫妇
作者:如风513

已四世同堂的王学坤和张舒雅夫妇,住在风景秀丽的鲸鱼沟旁的孙家沟村,在挂满各式各样竹簚子灯笼的小院里,编织出了他们精彩的人生。2016年3月19日,在全民乱拍版主那些花儿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一行20多人,前往白鹿塬上的孙家沟村,探访陕西省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300多年的竹簚子灯笼编织艺人王学坤和张舒雅夫妇,记录下他们精湛的技艺,记录下他们精美的作品,记录下他们风趣幽默的笑容。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访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传承人王学坤、张淑雅夫妇
作者:期盼精彩人生

3月19日跟随华商网乱拍版主花儿来到白鹿原狄寨孙家沟村,探访竹篾子编织技艺传承人王学坤老人和他的老伴张淑雅老人。竹篾子编灯笼技艺在这方圆好几个村是传统的手工工艺项目,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鼎盛时,村村户户都做竹编“火葫芦灯”,男女老少都会编织,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竹编灯笼村”!可近些年随着灯笼市场需求的萎缩,“灯笼村”里编织灯笼的专业户都弃之转行,改做其他营生,仍在坚持的仅剩两三户人家。王学坤夫妇俩因其编织技艺高超、手艺精湛,作品多数被陕西各大工艺馆所收藏和专题会展订做使用,如历年的大唐芙蓉园、城墙灯会都在他们这订做大批的竹篾葫芦灯,年事已高的老两口都忙不过来,张淑雅老人说:多亏我儿媳回来给我们帮忙做,才得以完成!说到他们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今后的传承,老两口也不无忧虑的说:现在这种灯笼没多大市场,价格低,也挣不到钱,后生们都不愿意做,虽然他们的孩子们都会这编织制作技艺,但都去干别的营生了,现在他们这摊都无人传承,再往后这项竹篾编织技艺也有可能要失传了!听到这,我们也都为他们的忧虑而担忧,不能让这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失传啊!既然他们的竹篾子编织技艺已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项目,就应拿出可行的保护措施,来真正保护它有传承、不失传!深切期待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白鹿原上编灯人
作者:兰尼奥顿

白鹿原上的火葫芦灯笼已有300年的历史,打着灯笼——照旧。这句歇后语源于陕西民间的风俗,每逢新年,舅舅就要给外甥送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白鹿原,用镜头记录竹篾子灯笼编织的全过程,到村子里寻找灯笼文化和传承,见证王学坤老夫妇俩的编织梦。今儿天气真好,蓝天、阳光、杏花、红灯笼……(文字抄自华商网“全民乱拍”版主—那些花儿)在此表示感谢!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寻找老西安】【NO.25】白鹿原上的老艺人
作者:玉赐凯哥


2016年3月19日华商网全民乱拍版块跟随版主那些花儿前往白鹿原狄寨村孙家沟,来到王学坤和张淑娅夫妇家中观赏竹篦子灯笼制作全过程。
据史料记载:竹篾子编织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集中象征,其编织工艺和圆润造型充分反映关中群众高超的创造智慧,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竹篾子编织的传承人,是白鹿原上狄寨村孙家沟的王学坤和张淑娅夫妇,他们主要从事灯笼类编织,其作品被陕西各大知名馆所收藏。2006年被成功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项目。
竹篾子灯笼的编织工艺可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划篾、盘篾踏底子、分篾(捻篾)、编织、收口、烘烤、捏圆、滚浆、糊纸14步。
王学坤和张淑娅二位老人以编织竹篾子灯笼技艺精湛而闻名白鹿原,主要编制的灯笼有3种:寡灯(最大)、中灯、星星灯。寡灯是娘家为新出嫁女儿在婆家过的第一个新年送的,送灯形式叫追灯;中灯、星星灯是舅舅为外甥送的【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所有灯笼都是用大红色皱纹纸贴面,而且只贴中间一部分,两边仍露出细致的竹篾子。因其形状似葫芦,民间俗称“火葫芦”。 “火葫芦”以其编织工艺和圆润造型充分反映关中百姓的高超技艺和劳动智慧。
王学坤和张淑娅二位老人年事已高,竹篦子灯笼的传承也是他们的心事。
老的、好的传统技艺都涉及传承问题,我们期待政府、学校、企业、及民间组织关注白鹿原竹篦子灯笼制作与传承。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8 ·IP 属地陕西
白鹿原上竹蔑子灯笼编织艺人王学坤
作者:乐绅士


        三月十九日随华商一行20多人,到白鹿原的鲸鱼沟畔孙家沟村,来到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王学坤老师傅的家。王学坤老师傅的老伴在门口迎接我们,院子不大,王学坤老师傅老人正在编织传统的葫芦灯笼,院子里到处挂有传统葫芦灯,以及袖珍筐,小巧玲珑袖珍竹篮,精致细腻,五彩滨纷十分惹人爱。    
王学坤老师傅跟我们讲了竹篾子灯笼的历史有300多年来由,白鹿原坡上鲸鱼沟畔盛产竹子,民间又需要灯笼。陕西民间有个传统习俗每年正月里,舅舅必须要给外甥送灯,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而灯笼上一般都会印有“长命百岁”等祝福的话语。故此娘舅送外甥灯笼已成为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过年家家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表示喜庆吉祥,这灯笼便需求量大畅销。王学坤老师傅说当年村里家家都做灯笼,现在用竹篾子编织灯笼的老传统老手艺没人做了。王学坤老师傅从小时候就学会用竹蔑子做灯笼,迷上了制作竹蔑子灯笼的传统老手艺,从採竹、破竹、化蔑,到编织、收口、烘烤、滚浆、糊纸等十几道手工技艺,王老师傅的竹蔑子灯笼,精心均匀的编织,严谨细腻的收口,经他老人家手里编织出来的精美绝伦件件都是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是一份荣誉的象征,而让我们感动和敬佩的是老两口,夫唱妇随几十年不平凡的人生。愿他们把这门竹蔑子编织灯笼工艺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9 ·IP 属地陕西
白鹿原上艰难的篾子灯笼竹编艺人
作者:清风号


时间:2016.03.19地点: 白鹿原孙家沟村王学坤,张淑娅老人的小院过程:随华商论坛花儿版主一行20余名摄友,了解记录纯手工制作的竹编灯笼以及篾子竹编的框、笼等。内容:白鹿原竹编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王学坤老人的制作工艺讲究细腻,工艺复杂,传统的韵味十足,随着市场的变化,竹编灯笼的销量走向萧条,手艺人逐渐转行,但是数百年的中华传统工艺竹编灯笼以及篾子竹编的老工艺传承人仍在坚守着。期待传承!期待创兴。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9 ·IP 属地陕西
白鹿原上的手艺人——王学坤和张舒雅夫妇
作者:xianxianyue

春暖花开,寻找老西安活动3月19日一行20余人在那些花儿、一缘和尚两位版主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白鹿原鲸鱼沟附近的孙家沟村——王学坤和张舒雅夫妇家。两位老人家的农院并不大,收拾的干净利落,一进门就被挂在庭院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精致的灯笼所以吸引。老两口做的灯笼是竹篾子灯笼,这种灯笼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编制过程十分讲究,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划篾以及编织、收口、烘烤、滚浆、糊纸等14道工序,选取的竹子则多是当地鲸鱼沟盛产的优质竹子。两位老人经过几十年努力,不断研究、创新,制作出精美的各式花样的竹篾子灯笼,获得过很多奖项,两位老人经常接待学生和各方友人参观学习,亲手交孩子们学习、编制竹篾子灯笼,为的是能够让这份手艺发扬光大、得以传承......











回复 引用
关注(72)|粉丝(1336)
级别: 论坛版主
认证:
已通过手机认证 已通过支付宝认证
发 帖 数:
69448
注册时间:
2007-08-1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6-03-22 15:09 ·IP 属地陕西
寻找老西安-谁来传承这些古老文化
作者:爱美的瓶子

        2016年3月19日,在这万物复苏的初春里,我们一行人跟随“华商论坛-寻找老西安”活动来到了西安白鹿原上孙家沟村的王学坤和张舒雅老夫妇家里。这是一个在城市边缘的小村落,很幽静,风景很美,老俩口小院外面就是一片桃花、杏花林,小山坡下面还有一片竹林。或许就是这样一片的宁静,养育了这些质朴老农。            
        这是一个干净的两层楼小院。一进小院,那一排排悬挂下来的小灯笼、小竹篮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清晨暖阳投射的光线在上面跳动着,惹得我们一行人举起镜头追逐着阳光。
       白鹿原竹篾子灯笼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听王师傅说,以前这村里有许多家都做灯笼,但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不挣大钱。现在年轻人都看不起这项手艺。而王张老俩口一直保有着这项好手艺,我们在小院二楼看到了他们获得的许多奖状,以及相关证书。据说,他们已经在为这项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够顺利申请下来。


      这些红红的灯笼中凝聚了夫妇俩对传统文化如何的执着与热爱。我想,他们的思想其实是很朴素的,他们只是舍不得丢下老下辈传下来的手艺,尽管不是生财之道,但仍然执着着,这份执着,不也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吗?我很想就这么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这老夫妇俩,很默契。王师傅说起话来,有时还很幽默。我想像着他们是怎样一份简单的生活。。。。。。。红红的灯笼映红了他们的笑脸,照亮着他们的生活与未来,也送给我们这些城里生活的人一份短暂的安宁。祝福他们,这些朴素的人儿。。。。。









回复 引用
下一页 »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123»
共3页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