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艰难让母爱的光芒愈亮!母亲节关注残疾人母亲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3-05-13 16:07:52 编辑:方正 作者:王煜鑫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体母亲的节日,正常的母亲已然伟大,残疾母亲更多添了一笔艰难,她们用坚强、勇敢和无私的母爱守护着孩子,为孩子的世界造出了一片光亮。


她既是聋哑人的女儿 又是一名残疾母亲


 51岁的高敏说,自己的父母都是聋哑人。


 “父母的故事他们很少讲述,只记得他们当时都是因高烧导致的失聪,因为听不到声音也就不愿开口说话了,慢慢就成了聋哑人士。因为后天导致的聋哑不会遗传,所以我姐姐出生时很健康,但幸运女神却没有站在我这一边。”


 高敏说,自己从出生起,就患上了无法治愈的双髋脱位,“正常人的髋骨都是有个软骨托着,但我双髋骨处的链接软骨发育不全,导致我的股骨头只能嵌在肉里,走路时经常会痛,走路姿势也畸形。”她说,因为残疾,自己从小就比正常孩子遭受了更多苦难,可身体上的疼痛都是次要的,最痛苦的是心理上的痛,“小时候和母亲走在路上,经常能听到别人偷偷议论我的形体和母亲的手语,听到后我很不舒服,但母亲告诉我说,命运已经不公了,我们便笑着面对吧。”高敏说,她当时完全理解不了母亲,甚至一度有些反感。


 “当时我觉得,自己身体上的残疾不仅是老天的捉弄,也是母亲带给我的苦难,而且为啥别人的父母都可以说话,我的父母却只能用手语进行交流,这些偏见和不满伴随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我有了孩子后,才真正理解了我的母亲,也彻底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


e714c96682d2a33b0f2e5c355b78816.jpg


 高敏回忆,自己1996年结婚时,就被医生告知自己的双髋承受不了孩子的重量,因此不建议生育,可2002年5月8日,她的孩子诞生了,重达7斤2两。“我太想做一名母亲了,十月怀胎的每一天都很痛苦,而且是一天比一天痛苦,孕检时我很担心孩子和我一样有先天疾病,但万幸孩子很健康。等到孩子出生时,我又因为身体原因必须进行剖腹产,那段时间可真把我疼坏了。等孩子4岁多时,他爸爸又和我离婚了,此后我只能独自抚养他长大,还好期间有父母在经济上的帮衬,后来我又进入了社区残联工作,这才过得没那么难。”回忆过程中,高敏皱了好几次眉,但提到自己孩子目前已经是一名大学生时,她又重新露出了微笑,“说实话,真难,但作为一名母亲,再难也是平凡,也值得!”


 5月12日下午,华商报记者在高敏家中见到了她和母亲,高敏的母亲名叫张满莉,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您别看我母亲年纪大了些,但是脑子特别清楚,是个很聪明的老太太。”高敏笑着说。


 采访期间,张满莉一直温柔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高敏说话结束时,张满莉才用手语询问她刚刚在跟记者交流些什么?“记者刚刚跟我说了一些关于母爱的问题,也想要让您讲述一下,您在我成长过程中的辛苦经历。”高敏一边用手语回答着母亲,一边充当着翻译。张满莉在看到回答后顿了一下,紧接着摆了摆手,微笑地看着记者,好像在说“这只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


 在看到母亲没回复后,高敏又将身份从“母亲”切换为“女儿”,开始替自己母亲回忆,“我因为身体原因,从小就比姐姐得到了更多的母爱,我现在还能记得小时候睡觉时,妈妈会用一条红绳把我的胳膊和她的连接起来,等到晚上我翻身或者是哭闹时,她虽然听不到,但是绳子会把她拽醒。起初我还觉得是我小时候劲大,但当自己成为母亲后,才明白母亲在我前几岁时,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说话过程中,高敏的眼眶有些湿润,把身体向母亲那一侧挪了挪。


9c08b04e4e70d3dc664b0b87726e562.png

 记者离开时,注意到家中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并且被规则地摆成了爱心的形状,“我孩子现在正在上课,他是我的全部希望。”高敏摸着相框说到。


孩子因药物致聋,为让孩子学会发音 她一个字给孩子念上千次


 杨敏今年52岁,是大荔县城关镇人,目前在西安居住。1992年,她的女儿出生了,丈夫给孩子取名为周杨,“周杨的降生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惊喜,但也给家里带来了额外的支出,当时我和丈夫的工资加起来只有不到200元,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我只能和丈夫二人一起再做些服装生意。”杨敏说,因为要赚钱,她和丈夫缺少了对女儿的陪伴,可就是在这时,周杨的耳朵发生了导致她听力完全丧失的病变。


 “孩子刚出生时特别健康,但到3岁多还不会说话,后来从县城到西安的大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孩子的耳朵曾经因药物受损,已经发展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双耳的听力损失约105分贝,就连鞭炮的声音也听不到。”杨敏说,这个晴天霹雳让她和丈夫愣了好久,等回家后和老人询问后才得知,周杨一岁多时曾发了次烧,镇上的医生给打了一针氢钠霉素,“就这一针,让我孩子的世界里没了声音。”电话中,杨敏的声音已有些颤抖。


 5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杨敏居住的小区,在约定的地点等待一会儿后,有一位领着孩子的年轻女子询问记者身份,交流后竟得知这位女子便是周杨,“您不是听力受损了吗,发音怎么这么标准?”记者惊喜地问到。随后周杨用手指了指自己耳朵,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巴说,“都是练出来的。”


 周杨的家里摆了许多孩子的玩具,据她介绍,自己2017年本科毕业后没多久就结识了丈夫,2019年5月结婚,当年便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由于她现在是莲湖区残联聋协主席,同时还开着一家剪纸工作室,所以孩子和自己母亲待的时间更多一些,“等到孩子明年能上幼儿园了,我和妈妈就轻松许多了。”她笑着说。


69f0bfe4f2d1dd4cbc4d735bafbdd96.jpg

 在杨敏的眼里,女儿和外孙是自己的珍宝,回忆起自己女儿小时的遭遇时,她感叹,“周杨小时候的那场病,一下让家里变了很多。”杨敏回忆,当时女儿确诊后,她和丈夫带着女儿跑遍了国内的各大医院,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因女儿听力受损严重以及受损时间过长,治疗也没起到什么效果。


 1996年,杨敏和丈夫将4岁的周杨送到了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聋哑学校确实会教很多技能,但是手语用多了后,许多能说话的孩子就不愿说话了,我不想周杨这样,因此1998年就让她回了老家上正常学校,我们给她配上助听器,然后一点一点教她说话。她听不到声音,我就让她摸着我的喉咙和鼻子,一点一点感受震动,遇到难发的音,我经常一个字要念一整天,咋说也上千遍了。”杨敏说,那段日子丈夫上班又兼职,她则在家专心教周杨说话,后来周杨进入了正常学校念书,也考入了大学,“唯一的遗憾就是孩子他爸,因为太累了,在周杨高一时就确诊了癌症,没亲眼看到女儿上大学。”


 看到母亲伤感,周杨补充起自己学说话时的经历,“因为练的次数太多,我有一天就罢学了,咋都不开口,妈妈就用手掰着我的嘴强制让我学,后来我还是不练,她便用筷子逼着我学,把我嘴都打烂了。”说到这儿时,周杨看向自己的母亲,眼神里满是感激,“当时妈妈本来可以放弃我的,但她没有,没有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她说。


 期间,杨敏从卧室拿来了周杨的剪纸作品介绍说,“她2017年大学毕业后便爱上了剪纸,后来和我同乡的一位手艺人学习,没多久就精通了,真的是天赋!”她自豪地介绍。记者查询发现,2021年8月,周杨设计并制作的《安安迎盛会》,入选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非遗剪纸影印作品。2022年1月,周杨带领工作室参加首届西安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在30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巾帼创客奖”,是38个获奖项目中仅有的两个残疾人项目之一。


 周杨3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母亲节,但告诉记者她想要给妈妈送一把自己用积木拼成的手枪,“因为手枪小小的,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他说。


5971c8231944422861226a217511c60.jpg


听障母亲化身“严母”


培养名校研究生女儿


 49岁的刘月波是听力残疾一级患者,“我的听力损伤是小时候药物链毒素中毒导致的,因为种种原因,我从来没上过特教。”她介绍,自己从学校出来后就进入了汉中市的一轴承厂工作,1996年工厂搬迁至西安后,她就随厂定居在了西安市凤城二路附近。


 “再后来,我经人介绍认识了我丈夫,他身体健康,我和他没多久就结婚了,1998年12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随即刘月波讲述起培养女儿的经过,“我和丈夫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没事就让她玩积木和拼图,4岁时,我又给孩子报班学习了珠心算,让她提前接受教育,后来孩子考上重点中学,2017年时考入武汉市的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方向的研究生,目前正在读研二。”提到自己女儿,刘月波满是骄傲和自豪,但问及她在过程中的付出时,她又称“这些太平凡了,不值一提。”


 5月12日晚,记者电话联系到了刘月波正在上学的女儿,对于母亲的印象,她说,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依靠助听器和看口型,她就能和人流畅地交流,后来又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社区的专委。


 “我的母亲睿智、严厉,而且不会强制我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她更像是我的朋友,我遇到什么问题时也很乐意向母亲请教。”对于母亲对自己的培养,她说自己很是幸运,“我们家母亲比较严格,父亲比较温柔,而平时又是母亲抓我学习,所以我几乎不敢也没有机会偷懒,后面也就养成了学习习惯,如果没有母亲的教导,我考不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刘月波女儿说。


 她说,因为在校学习并且科研任务较重,所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看望母亲,但每周都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她和父亲都是我精神上的港湾”她说。


image.png

(因为女儿在外地上学,二人平时更多通过视频交流)


华商报记者 王煜鑫/文 陈团结/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