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这颗卫星在500公里高空守护秦岭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24-03-30 06:57:56 编辑:王蜀周秦 作者: 版权声明

“西电一号”卫星获取的秦岭地区遥感图像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在水源调控、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且深远。

  守护中央水塔,科技赋能秦保。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力量正加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发挥智慧和创造力,以科技赋能“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有团队利用“西电一号”卫星,将科研力量投入到秦岭生态保护当中。

  “西电一号”卫星

  常态化守护秦岭

  “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ISN)总体设计,未来宇航研究院进行在轨交付,由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公司负责运营,于2022年2月27日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搭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方式成功发射。

  “西电一号”卫星上搭载了一台地面幅宽为50公里,光谱分辨率优于10纳米,空间分辨率为10米,光谱波段数为32,光谱覆盖范围为400~1000纳米的高光谱相机,空谱分辨率高,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地物覆盖解译任务。

  据西电科大通信工程学院李云松教授团队博士生张同振介绍,该星上搭载了在轨图像实时处理载荷,具备在轨数据重构、几何粗校正、辐射校正等功能,支持在轨功能重构升级。

  记者了解到,面向秦岭全域监测应用需求牵引,西电科大组建了由多个学院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搭建秦岭生态监测空天地一体化系统,利用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秦岭地区进行常态化持续监测,在秦岭水土资源保护、森林健康、火点识别、地质灾害预警、生物多样性保护、“五乱”治理等诸多方面贡献西电科大的科研力量,为构建秦岭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

  6天覆盖秦岭西安段

  11天覆盖秦岭全域

  为提高秦岭段生态保护数字化进程中进一步交互汇聚秦岭监测数据,加快智能化感知监测体系建设。西电科大的科研团队以全面提升秦岭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构建数字秦岭立体化监测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提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

  西电科大ISN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西安市数字秦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曲家慧老师表示,“西电一号”卫星作为我国首颗针对秦岭全域防治和保护的卫星,运行在500公里高的轨道上,可实现对秦岭区域的2天重访观测,6天覆盖秦岭西安段,11天覆盖秦岭全域,可以完全自主可控地服务于秦岭监测任务,能够对秦岭全域进行高空间光谱分辨率常态化监测。结合后续规划的卫星组网,可实现秦岭“数据看得全、信息传得快、结果处理真”。

  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突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难题

  记者了解到,西电科大还联合西安市数据局、秦保局、西安电信、西安未来宇航公司以及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单位,汇聚了西安市在卫星遥感、5G/6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优势科研和管理力量。2023年团队获批“西安市数字秦岭重点实验室”,后续将依托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应急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通信与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4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市计算成像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仪器与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和西安市数字秦岭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技术创新力量,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范式,突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难题。

  另外,团队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以及实训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责任和意识。西电科大的科研团队既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中技术和理论的传播者,更是爱护大秦岭、守护大秦岭的践行者,他们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秦岭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慧支持。

  “我们的科研团队还培养了大量的遥感图像处理与通信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对秦岭这片生态宝地也有着浓厚的感情。”曲家慧表示,“西电一号”卫星是坚持技术牵引和市场导向,贯彻国家航天产业政策和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具备较高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生动案例。未来,将进一步以政府为引导、以高校和行业企业为主体,推动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共享融合发展机遇,提高秦岭保护数字化智慧化能力,为陕西和西安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记者 任娜 图/西电科大提供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