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中学动态 > 正文

我市中小学奏响“博物育人”清越之音

中学动态 西安晚报 2023-05-16 10:02:00
[摘要]5·18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全市现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

\

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一小学的秦岭生态博物馆里,学生正在参观学习。 记者 程静 摄

  5·18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全市现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除了大家熟知的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外,在我市中小学校园里,其实也“隐藏”着不少特色博物馆。从秦岭生态博物馆、昆虫博物馆,到老物件博物馆、版画博物馆、中草药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孩子们“博悟”成长的新课堂。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近期推出寻找“藏在校园里的博物馆”系列报道,一个多月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采访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我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借势博物馆资源,研发博物馆系列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奏响“双减”背景下“博物育人”的清越之音。

  把博物馆“搬”进校园

  将广博世界送到学生眼前

  “没想到如今的校园里,有这么多丰富有趣的博物馆!”看到“藏在校园里的博物馆”系列打卡视频后,市民马先生由衷地赞叹,“现在的学生真幸福,不出校门就能接触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相信‘博物馆+学校’的模式,一定会让学习更生动!”

  日前,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发起寻找“藏在校园里的博物馆”系列报道,陆续走进我市近十所中小学:

  在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一小学的秦岭生态博物馆里,展示着100余种动植物标本,可谓秦岭地区生物资源的缩影;西安曲江第二小学创设西北地区首家学校“儿童博物馆”,拥有税法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城市历史博物馆等18个主题馆、114个班级博物馆。

  在灞桥区东城第六小学“老物件博物馆”,老式收音机、暖水瓶、煤油灯、小人书……上百件老物件在这里焕发时代活力;曲江第六小学“小神农”中医馆,学生们在这里听仲景故事,学中医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在学校秦岭博物馆里的秦岭知识互动答题区,学生葛紫羽正在认真答题,“特别喜欢这里,游戏打卡中就能学到好多关于秦岭的知识!”

  一座座“校园博物馆”,成为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闻的重要场所,掀起开放式、研究性学习的热潮。除了记者打卡的这些博物馆外,我市还有不少学校也建有校园博物馆或文化展馆,涉及红色教育、农耕文化、书法等,将广博的世界送到学生眼前,让多样化学习成为可能。

  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

  “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收获成长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当博物馆“走”进学校,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每周课后服务时间,学校会安排一个班级到老物件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灞桥区东城第六小学教师王昕介绍,“每次参观结束,孩子们都会有一个小课题——在老物件里选择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搜寻这个老物件的历史,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生动地讲解这个老物件的故事。”

  自从学校 “上新”了昆虫博物馆,这里便成了课堂的有效延伸。西安高新区第十初级中学生物教师蒋君怡甚是欣喜,“当同学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昆虫真实标本,瞬间就对这一生命群产生了浓厚兴趣。”认识昆虫、制作标本……这样的学习体验,也让同学们乐在其中。学生韩佳琪说,学校还利用“第三课堂”,带着同学们一起去自然界里深入学习与实践,“这种见识,与书本、屏幕获得的感受完全不同。”

  随着“双减”与课后服务的实施,我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进行博物馆相关课程开发和实践。曲江二小的“博物致智”博物馆课程成果被全国多所学校采纳,课程辐射力凸显。西安市中铁中学依托西安市青少年儿童版画博物馆,开设特色博物馆课程,进行情境化体验式教学;曲江第六小学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语文、科学、体育等学科,使中医药文化学习更生动有趣……形式新、趣味足的课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从“博物”到“博悟”,改变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让孩子们收获满满。

  “文化的传承需要场景体验和实践认知,学校博物馆就给师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文化场域,让各学科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互动和交融。”高新十七小校长金梅认为,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建设博物馆,开发博悟课程,打破了时代限制,突破了思维束缚,进一步引领跨学科综合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多元课程助力“双减”

  为学生种下“博物致智”的种子

  上周末,市民王先生带着8岁的儿子到半坡博物馆参观,儿子一改往日的“走马观花”,一路兴致盎然地给他当起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让王先生十分惊喜。

  原来,儿子所在学校高新区第十七小学除了建有校内博物馆,还开设了与各学科融合的“博悟”特色课程。学校定期邀请历史专家、博物馆讲解员等,现场讲解文物知识;通过“博物馆小讲解员”培养体系,提升孩子们的思维与表达;美术课上,让学生动手绘画、黏土制作文物……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教学,让孩子们充分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得到精神滋养的同时,能心有所想、手有所书、行有所至。

  博物馆课程带给孩子的启发,远不止于此。在曲江二小,同学们在动手制作“雁鱼铜灯”的同时,还要围绕它思考“如何解决爸爸抽烟留下二手烟的问题”。

  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教育越来越回归“育人”本位。而校园博物馆的建设,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衔接,更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承和育人功能。

  “把学校变成博物馆,把博物馆变成学校。”曲江二小博物馆老师温佳宝称,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学校致力于通过博物馆教育为学生种下“博物致智”的种子。博物馆课程与学校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五育并举”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高新区第十初级中学校长李红霞表示,博物馆本身代表的是经过梳理整合的教育资源、深度贯通的思维体验,与博物馆的互动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深度学习。依托博物馆的资源开展研究性、项目式学习,对师生而言都是非常优质的学习成长体验。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博物馆课程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课程出现碎片化、泛化的现象。”教育专家提出,未来学校也要把握课程品质,打造真正有生命力的课程,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校园到博物馆,实现学生学习时空的无边界。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创新微型课 学在游戏中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